微信公众号

资讯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资讯分享  >  正文

教学的第一步:识别与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

编辑: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30 点击次数: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被鼓励要“从学生出发”,但这一原则的真正落实,首先依赖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理解。大多数时候,学生并非“从零开始”学习一门课程,他们带着过往经验走进教室,有的是从其他课程里学来的概念,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知。这些已有知识,有时是学习的垫脚石,有时却成了绊脚石。老师讲得再清楚,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是错误的、零散的,或者根本用错了地方,学习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教师该如何识别学生已有知识的“真与假”?又该如何激活、调整甚至纠正这些知识?本篇文章将结合研究与教学实践,从五个角度,教你用“已有知识”撬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诊断与澄清:

识别学生已有知识的真实性与适切性


很多老师误以为学生“学过”就意味着“掌握”,但这两者之间可能相差甚远。例如,学生知道“t检验”是什么,却不会判断它何时使用、如何使用,更无法解释结果。这种陈述性知识的空壳,无法支撑他们完成高阶的学习任务。


1实施诊断性评估

在课程开始阶段,设计简短的测试、开放性写作任务,或使用概念问卷(concept inventory),明确学生掌握的核心概念、术语、基本技能是否达到课程预期。文档建议使用非评分测验,尤其适合识别学生是否持有错误概念


2教师间信息互通

主动与先修课程的授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以往课程中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从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提前铺垫或避开潜在误区。


3学生自我评估工具

提供“概念掌握程度量表”,例如“我听过这个术语—我能定义它—我能解释它—我能用它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知识盲区。



避免误用:

让知识在“对的场合”发挥作用

有时,学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知道错了”。比如,在讲“负强化”概念时,学生会自动联想到“负面”“惩罚”,而不是“移除刺激以增强行为”。这些错误联想阻碍他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1预测错误联想

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联想,有针对性地设计类比或反例。


2明确概念误区

在课堂中明确指出概念的适用范围与常见误区


3提供启发式问题

鼓励学生反思:“我这样理解是否基于自己的文化/学科背景?这种解释是否适合当前任务?”——这是引导学生自主觉察“知识错用”的有效方法。



激活知识:

“知道的”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不会自动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即使他们曾学过相关内容,也不代表他们会在新情境中自发使用。激活旧知识,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1头脑风暴或概念图

在新课开始前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或绘制概念图,唤起与主题相关的旧知。此举既可激活正确知识,也有助教师识别潜在误区。


2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中使用清晰的衔接语言(如“你们在上学期统计课中学过X,今天我们在Y问题中将应用它”),帮助学生识别知识迁移路径。文档提及学生常将知识按学科、课程区隔,需教师明确跨课程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


3举生活实例/建立类比

基于学生日常经验,可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牢固的认知通道,从而增强理解。

4

修正错误:

帮助学生放下“看似熟悉”的错误认知

错误的已有知识并非一朝能改。直接反驳往往无效,学生会坚持已有认知。解决方法是:从他们正确的部分知识出发,逐步“搭桥”,修正错误。


1利用类比渐进

如从学生理解的“弹簧施力”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桌面对物体也有支持力”。


2设计预测-验证活动


让学生先基于错误理解做出预测,再用实验证明其错误,引发认知冲突。


3重复应用正确知识

错误概念往往因反复使用而根深蒂固,因而教师应设计多样情境,反复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运用正确知识。



4给予充足时间与认知资源

纠正错误概念需要高认知投入,应避免时间压力,让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反思和修正。




教学设计:

从已有知识出发构建课程与任务

教学不能一刀切,只有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类型和程度有足够了解,才能精准施教。


1课程设计回溯法

从教学任务出发,向后推导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并据此设计前置学习资源或教学内容。


2鼓励反思与整合

让学生写反思日志、构建知识图谱等,是巩固已有知识、促进结构化理解的有效方式。



结语

教学不应是“填鸭”,而该是“导航”。每一位学生都不是白纸,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写满了各种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忽略这些已有知识,而是激活、校正、扩展它。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学才有意义。

下节课,不妨从一个激活旧知的问题开始:“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跟我们上次学的哪个概念有关?”或许这将是一次真正的知识连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