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认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本文汇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内容,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
《电路》
建设目标
《电路》是电类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传授理论知识、锻炼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科学归纳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坚定学生“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总体设计
本课程以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电路”课程知识传授为引领的双主线形式,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构建了“德才兼备、四堂融通”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现“三全育人”,采用线下实体课堂混合式教学与线上同步直播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电路》课程知识点,实现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课程授课目标。

教学实践
本课程以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电路”课程知识传授为引领的双主线形式,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构建了“德才兼备、四堂融通”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现“三全育人”,采用线下实体课堂混合式教学与线上同步直播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电路》课程知识点,实现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课程授课目标。
以“创新性"设计教学活动
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采用雨课堂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设计课程研讨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题问知新、备秀论学”的教学范式,构建“直播+MOOC+雨课堂+翻转课堂+远程实验”的教学融合新模式。课前教师布置课程内容的研讨题目,学生线上线下准备;课中学生讲解讨论、分享收获,教师提问启发总结;课后学生快乐巩固、创新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电路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电路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科学创新及前沿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挑战度”指定考核目标
深化过程性评价体系改革。建立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政态度等多维度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无论小班研讨还是大班混合,期末试卷都占50%,其余50%包括线上测试、线下创新、课堂翻转、课后报告等过程性多元化考核。

建设思路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围绕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八百壮士”精神,以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和治国栋梁为代表,构建21个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连接的网络图谱。在此网络图谱基础上梳理出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通信电子线路》
建设目标
哈工大作为我国理工强校、航天名校,办学定位为“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哈工大电子信息类专业奠基人为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防航天信息领域特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领军型创新人才。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信电子线路》作为电子信息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育人责任,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发挥专业基础课在领军型创新人才育人铸魂中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筑牢学生“科学报国、创新强国”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国际领先而不懈奋斗。

内容供给
课程组以“相容性”确定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要结合思政建设目标,做到“纵横结合、润物无声、与时俱进”,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及时引入最新前沿成果,动态更新思政案例,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具体课程思政内容包括:
核心理论
以收发系统为主线,以掌握功能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为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功能模块在传输系统中的作用和内在联系,构造“静态”核心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从系统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科前沿
增加5G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等前沿知识,使学生在静态核心知识基础上,掌握技术和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做到“动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
思政元素
针对课程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应用,实施课程思政,使学生树立“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理想信念、具有“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习动力
实践资源
建设仪器设备使用教程视频8个、EDA仿真模块32个、课程设计与硬件设计题目6组、竞赛辅导材料3本,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和沟通协作等能力。

教学实施
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课程目标,构建“德才并举、三堂通”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以实践“课堂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堂融通,突出“国防科技使命担当和航天强国家国情怀”,依托“国家科技最高奖刘永坦院士雷达铁军先进事迹和航天三大精神”,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载体,开展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大纲,厚植理想信念沃土,使矢志不渝的爱国心、百折不挠的强国梦、坚定不移的报国魂扎根每个学生心中。

以“创新性”开展“德才并举、三堂通”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持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课堂教学阶段(第一课堂),提出课程思政与“BOPPPS模型”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紧扣导课与总结两个关键教学环节,润物无声贯穿授课过程,持续提升思政授课效果。
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阶段(第二、三课堂),提出“融科学家精神传承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感悟式育人方法,坚持选题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教师亲自引领、求真求实,鼓励学生以勇于探索、勤于创新、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