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简单的渠道。在这里以语文课堂为例,向大家分享如何熟练运用提问技巧,为自己的课堂增色。
一、提问的种类
根据老师对问题预想的答案,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确定性问题,即可得到唯一或确定答案的问题。
第二类为非确定性问题,即没有唯一或固定答案,甚至教师也没有预设确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现象或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和体会,或者对事物的起因、发展进行探究。
第三类为群体无意识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强调某一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或者可称为习惯性问题,即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做任何思考即可应答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会不会”“好吗”等。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
在有些课堂中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看起来似乎学生的回答越是精彩,课堂教学水平就越高。但实际在这样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学生独立思考的状态,更谈不上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总而言之,若是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太多,学生会缺少独立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非确定性问题
更能反映课堂质量
非确定性问题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即有效引导并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思考。
教师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并让学生产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见解,都与教师提出的非确定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
四、过多群体无意识
问题会影响课堂效率
群体无意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但如果数量过多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群体无意识问题太多,不仅占用课堂宝贵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体现提问的价值。
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上群体无意识问题相对较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甚至省略,因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其他有效途径来完成或实现。
五、给学生展示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应适当增加非确定性问题,其答案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无疑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次也相应地增加。
非确定性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动力,学生往往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产生了思维和观点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