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11月12日中午,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在综合楼1401会议室举办了“课程思政建设研讨午餐会”,组织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学习的各学院骨干教师,就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执行校长郭彪、副校长丁成忠、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李猜、校长助理、人力资源部部长刘美云、教务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胡春福出席。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储殷教授莅临指导。

活动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伦芳教授做了“课程思政的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主题引导发言。她从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高度,历史和国际视野的广度,知识承载价值的深度,触动学生心灵的温度四方面进行了分享。她认为,只有把握课程思政的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四个度,我们的教育才能站位高,思维广,理论深、人情暖。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杨雯娟认为,应用型的高校应该让课程思政回归教学,将给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为己任。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汪大巍老师提出,课程思政无处不在,应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全员参与。

体育学院副院长赵燕分享了体育学院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如何将体育作为课程思政的育人载体。

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齐洪方认为教师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易以实验课课程思政为例,教会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不轻言放弃,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等,这些触手可及的点点滴滴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商学院副院长潘连柏认为课程思政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着手,老师的育人要能够唤起学生心灵的觉醒,教学就能达到良好效果。

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婷则是从教学形式的改变来体现课程思政,例如翻转课堂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中的民主平等,从大局着手,分析专业课程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张天洁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然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导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创作

储殷教授听取了老师们的发言之后,提出了建议。他希望老师们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灵活多样的植入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除了在课堂上要提升意识,还可以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李部长在发言中提到,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专业学院教学骨干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老师需要从知识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变“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的误区,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的整体效用。

丁校长提出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要立德树人,不主张课程思政刻意、生硬地植入专业课中,而应有技术、有策略、有方法地自然地融于专业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和见识、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郭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的机制给予了肯定。他提出,教师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比知识传授更重要,要引导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自身价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找准切入点,从育人的本质出发,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广义内涵,向更加丰富的领域延伸,让思政工作在课堂内外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本次午餐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使青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将进一步贯彻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通过组织教学培训、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