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十年里,西浦大赛见证了无数精彩瞬间,感受到了每位参赛者的努力与奉献。这些闪耀的灵感与勇敢的尝试,以及在磨砺中获得的成长,塑造了西浦大赛独特的精神与魅力。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迎来了创新探索旅途中的“十周年”里程碑。在西浦大赛十周年特别时刻,组委会精心策划了“大赛十年特别专栏”活动,诚邀所有参与过西浦大赛及相关社群活动的高校同仁们,分享在西浦大赛旅程中的启发、成长与难忘故事。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侯国栋老师受邀分享了他与西浦大赛的故事。
从动员自己到动员家庭,为什么西浦大赛让我向往?
在第七届西浦大赛的舞台上,来自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侯国栋老师荣获了二等奖。对侯老师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比赛的胜利,更是他一段全新旅程的起点。那么,是什么激发了他在观摩第六届西浦大赛决赛后,毅然决定参赛第七届西浦大赛呢?又是什么动力促使他在获奖后,还全力鼓励家人和热爱教学创新的同仁们一同参与西浦大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侯老师与西浦大赛初识与相知的奇妙旅程。
一、从朦胧到清晰:初识西浦。
在2020年之前,我对教学创新没有很熟悉的认识,与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更是没有交集。那时的我,虽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努力尝试一些教学上的改变,却从未真正思考过“教学创新”这一概念。唯一与之相关的经历,或许是偶尔帮其他老师录制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视频。可惜,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我对外语教学创新的理解十分有限,因此对教学创新及其大赛的认识始终模糊不清。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侯国栋老师
转折发生在2020年9月。当学校教发中心邀请我为首次参加西浦大赛的老师们拍摄参赛视频时,我与教学创新的联系开始变得紧密。然而,面对这一全新的赛事,我们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明确的拍摄指南,甚至连具体的拍摄要求都无法确定,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大家的期待中,我只能凭借直觉开始拍摄,尝试课堂实录、说课等多种形式,每位老师至少拍摄了两轮。在视频剪辑的过程中,我对西浦大赛有了初步的“粗线条”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二年,第六届西浦大赛的成绩公布,我校的陈丹丹老师获得了三等奖。5月,在决赛现场,我首次零距离接触比赛,亲眼目睹了选手们的风采,聆听了评委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也观看了录制的一些VCR材料。这一刻,我对西浦大赛有了清晰的认识。

日常课堂教学
如今,西浦大赛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学创新比赛,权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信服,专业性和开放性更是大赛的显著特质。我被西浦大赛深深地吸引,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西浦大赛的所有评委全部来自“教学楼”而不是“行政楼”,可能他们昨天还在课堂上讲课,今天就坐在了西浦大赛的评委席上,他们熟悉教学的现状和创新的难点,当然也完全了解选手的招数,所以每一次提问不仅能切中核心问题,对被提问的选手和观摩比赛的人都具有启迪作用。第二个原因是西浦大赛的开放性,它是全面的开放,不设任何门槛,不做校内选拔,参赛作品公开展示,决赛现场全程直播,包括评委提问环节,所有资料全部支持回看。西浦大赛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组织工作的细致周到,哪怕是茶歇也名声在外。
二、自己上场,我要参赛。
通过比赛现场的观摩学习,我发现我的一些教学设计是符合西浦大赛创新理念的,在教学中曾经闪现的灵感与思路与一些选手的教学创新课程案例是比较接近的。当这些想法全部有了之后,我决定从幕后转到台前,自己上场。
在2021年9月,我正式进入备赛阶段,虽然观摩了优秀的选手,但等到自己着手准备参赛资料的时候还是没有头绪的。所幸我的参赛课程开设了很多年,内容非常熟悉,影像资料也有一些积累。我准备“自拍”我的说课视频,以便于边随时进行修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纠错。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梳理了过去几年的所有资料,尤其是对教学创新的内容做了系统的归纳,形成了初步的框架。此外,我也在反复观看湖南大学黄茜老师的决赛视频,试图找寻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就这样边写、边拍、边改、边剪,紧锣密鼓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的首个西浦大赛参赛资料终于定稿。到了2022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收到了第七届西浦大赛决赛的入围通知。
比赛的前一天,我独自来到赛场旁边的金鸡湖,做最后一次赛前练习。长长的金水湾栈桥横卧湖上,身姿延展直至对岸,远远地能看到巨大的摩天轮和东方之门。虽然已是七月初了,但是天气出奇的凉爽,桥面上空无一人,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再次确认参赛内容。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练习,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确了之前一直犹豫的一些问题,可能金鸡湖怡人的环境给我带来了灵感,隐隐契合了张晓军院长在“钻石模型”中提出的“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景”。两年后的第九届大赛的间隙,我陪同我校参会的领导和选手再次重走了金水湾栈桥,当年在桥上备赛的记忆又一次重映在我的脑海。

侯国栋老师在第七届西浦大赛决赛现场
西浦大赛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获奖证书,更多的还是自信。正是因为这次参赛经历,让我有了参加其他教学创新比赛的信心,随后我陆续参加了2023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九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比赛,开启了我自己独特的教学创新之旅。
三、从家庭内部开始,动员老师参赛。
第七届西浦大赛结束了,但是我内心的西浦大赛才刚刚开始。2022年,我最先动员了我的妻子李媛和我指导的青年教师李芷暄分别参赛。李媛备赛的过程是我俩试图说服对方的过程,从家里到学校一直伴随着从文科和工科不同角度出现的思维碰撞,自述文件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当然还有我操刀的说课视频也反复剪辑,最终她获得了一等奖。我一直好奇,不知道西浦大赛还有没有像我们这样全家都来参赛的选手。后来我报名了第八、九届西浦大赛调研员,申请成为“创新者说”的召集人,在教发中心支持下成立西浦领航教创团队,陆续在校内外做西浦大赛的推广,做分享讲座,鼓动身边的人去报名参加西浦大赛。

李媛老师在第八届西浦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于是,校内有一些老师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询问我如何参加西浦大赛,随着越来越多老师们的咨询,在第十届西浦大赛报名期间,我在教发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我的‘西浦大赛’”专题分享讲座,自己设计了海报,邀请了第九届西浦大赛获奖选手和我一起来分享我们在西浦大赛中的奋斗故事。

分享西浦大赛
这里要再次提到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对西浦大赛和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视。从第六届西浦大赛开始,教发中心就一直大力推广大赛,发掘有创新理念的教师,为有意愿、有热情做教学创新的老师们提供了经费、场地等支持,开展了学术讲座、一对一指导、陪赛等全面的服务。西浦大赛对我校选手的每一次调研,教发中心都全程负责到底,邀请校长助理、教学部门领导参与访谈,承担了所有的接待、场地协调、活动组织等工作,参赛选手只需要陪同调研即可。付出总是有收获,学校连续三次入围决赛,获得7个等级奖,这些成就无疑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证明。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发中心组织教师参赛
四、参加比赛只是冰山一角,西浦大赛有独特的生态圈。
西浦大赛吸引了千余所高校参与进来,参赛数据不断刷新记录,高校和教师都越来越重视这项比赛。在做调研员时,我切身体会到了院校对西浦大赛的关注和认可。

获得第九届西浦大赛优秀调研员
我还记得在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访谈院系领导的时候,卢风云院长向我介绍学科和专业发展,畅谈了一个半小时意犹未尽,远远超出了组委会要求的时长;访谈同事的时候,几位佩二级警监警衔的老师专门拿出整块的时间进行座谈;在宁波工程学院,年长的郭玉屏教授作为团队成员,冒着大雨全程参加了座谈和实地参观;在武汉理工大学,教师座谈和学生座谈总人数多达20余人。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校长助理刘美云博士连续四年接受调研员的访谈。这些在调研时亲身经历的故事,让我真实的感受到,西浦大赛是一场教学创新的比赛,又不单是一场比赛。当我真的融入进教育创新者家园的时候,我发现,参加比赛仅仅是冰山一角。

在宁波工程学院调研
西浦大赛每一届的颁奖典礼就是下一届的开幕式,循环往复,这里常年除了有教学交流、案例分享、学术研讨等严肃的活动,也有朋友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互相激励等多元化的社群活动,形成了如今独特的生态圈。
西浦大赛的生态圈充满了活力。参赛选手发自内心的认可这个比赛,会共情,会自发的“贴标签”。在其他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参加过西浦大赛的选手,“西浦”两个字成了陌生人之间的暗号,只要是在交流中共同谈到了“西浦”,就会有亲切感,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内心会有“这个人我懂”的熟悉感。
西浦大赛的生态圈催人奋进。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西浦大赛聚集了一群优秀的教师,每当翻看朋友圈的的时候,总能看到这些在教学创新、科研、项目各个方面努力的身影,催促着我不能懈怠。2022年,61岁的刘红勇老师第二次登上决赛讲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她和我说“今年再努力一把”;2024年,第九届决赛名单公布的时候,这个年龄记录被81岁的迟宝荣老师刷新了,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去决赛现场,亲眼看一看还在搞教学创新的老教授的风采。

与迟宝荣教授合影
这些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教学创新做的好,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学习。第九届大赛决赛前,我和调研对象清华大学朱峰老师以及另一位调研员张贺老师一起游览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校园,朱老师问我“操场在哪里”。这个问题难住了我,虽然曾经多次来过这里,自以为很熟悉校园了,但是我确实不知道操场在哪里。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操场和体育馆,也是第一次听说参赛选手在比赛的前一晚坚持在操场跑了一个五公里。朱峰老师的博学固然让我敬佩,但是这种对“无体育,不清华”精神的诠释同样让我记忆犹新,深受震撼。
西浦大赛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选手们在这里汇聚,又从这里走向了新的征途。加入西浦大赛吧,相信它会唤醒你的自我,点燃你的热情,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