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的英语口译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本期分享教学创新案例来自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三等奖获得者、我校外国语学院陈丹丹老师团队的《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的英语口译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
近期我们将邀请团队主要成员,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敬请期待!
01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英语口译
上课学生数:33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02教学创新特色
本课程将文秋芳提出的指导外语教学前沿理论“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英语口译》课程,英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与产出导向法“学用一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产出导向法”包括的三个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在《英语口译》课程中,这三个教学环节在以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实体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实施。
03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英汉语言差异,熟悉英语口译所需相关词汇、基本句型及文本的语篇知识,掌握口译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口译原则与口译方法,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和句法结构上的异同,掌握听辩的技能,能够完成连贯的口译表达。
素质目标: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口译中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公关、组织、协调、创新的素养,具有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及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素质。
04教师教学流程
1. 发布线上资源,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口译》课程的线上资源包括中国大学慕课和超星学习通。课前,教师会在超星学习通发布本单元的产出任务,譬如要求学生模拟答记者问的片段;还会要求学生在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基础口译》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
2.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设计驱动任务时,教师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必要时设计分层任务,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
通过产出任务,学生通过实践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3. 促成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促成环节是POA教学的关键一步。教师不仅要布置任务和检查任务,更要在整个教学流程发挥“脚手架”作用,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性加工。
在促成环节,教师会采用小组活动、练习和问答等方式,实现应用和分析的目标,保证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口译知识。
05学生的学习活动
《英语口译》总课时64课时,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包括:课前网络学习20%(MOOC+SPOC);课前小组活动10%;课堂学习40%;课堂小组学习20%;同伴互评10%。
06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统一考试,期末考试权重已下降至最低(占50%),平时考核占50%。
平时考核为形成性考核,将学生与教师、个人与小组结合起来,评价主体包括老师、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和学生本人,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
与期末统一考试(终结性书面考核)不同,平时考核重视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将学生小组活动参与度、课堂活动参与度、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在线学习录和出勤率等纳入形成性考核中。如参与华夏译坊(我校创新创业基地,成立于2013年)口译项目可作加分项。